[文章转载]谈家庭教育的误区 |
||
来源:internet 作者:秩名 发布时间:2009-11-16 | ||
误区之一:家庭教养方式不当
我校中学部课题组曾做过问卷调查,结果发现,有2/3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当,存在着三种教育误区。
1、过分保护型 占测评家庭的30%左右。过分保护即指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。叠被子、洗补袜子、削水果,帮孩子整理书包、做作业、检查作业┄┄其结果是孩子过分依赖家长,事事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,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,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开拓精神,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。
2、过分干涉型 这类家庭占测评家庭的30%左右。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。家长为孩子定调调,画框框,使孩子言行符合父母的意愿。有的家长限制孩子出去玩,指责孩子弄坏东西。还有的家长规定孩子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以上┄┄总之,这样不行,那样也不可以,令孩子无所适从。过分干涉的结果,使孩子变得小心谨慎,缺乏独立思考能力。
3、严厉惩罚型 占被测评家庭的7%―10%左右。严厉惩罚型是指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,言语粗鲁,缺乏感情。甚至挖苦、打骂孩子,损伤孩子的自尊心。其结果要么造成孩子的性格压抑,心理自卑,胆小怕事,缺乏自信;要么孩子也变得像父母一样粗暴残忍,谎话连篇。
误区之二:重智轻德,重分轻能
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,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。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,其他都是次要的。认为只有进重点中学、上大学,才能成材。因此,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,“分数”成为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。甚至孩子“考多少分”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。
误区之三:重视身体,忽视心理
我们对初一12个教学班的600多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,32%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。当前许多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困难、厌学和考试焦虑,大多是由于抑郁、焦虑等心理因素造成的,而并非孩子的智力原因。孩子的心理障碍形成也不是孩子自身的原因,而是由于过重的学业负担、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压力过重造成的。
误区之四:缺乏民主的家长制教育
一位正在喷云吐雾的父亲当着客人的面指责儿子:“这小子整个儿一个游戏机迷,一天到晚就惦记着这事。”儿子忍不住争辩道:“你不是把我的游戏机都砸了么?早都过去了,还讲?我现在根本就没玩过。”“这小子,还耿耿于怀。我是提醒你,学习一定要认真,不能玩物丧志┄┄”儿子一瞪眼,一副针锋相对的样子:“你戒烟都戒了5次,怎么现在还在抽?“”混帐!“父亲气得忽地站了起来,”好小子,没上没下的,看我不揍你。“┄┄父子俩的争辩火药味越来越浓。
这种场面恐怕是许多我司空见惯的。长期以来,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,中国的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“听话“”顺从“,不得有异议,否则就是没大没小、犯上作乱,缺乏民主平等式的教育,造成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。
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区,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有所醒悟,并努力改变现状,寻求正确的家教途径。我们认为,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,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。
家长要首先受教育
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,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。“谁不会生孩子、养孩子、教育孩子?“生、养教都是自发的。还有些家长延续了父辈育儿的观点,”我爸我妈也没学什么,不是照样把我们培养得很好吗?“其实,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不是无师自通,或道听途说就可以做好的。家长应该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、教育学,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。
倡导民主理解式的教养方式
北京大学 王极盛教授曾走访了全国60多名高考状元,发现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上是民主理解式的。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学习上要求孩子尽力而为,有多大能力使多大劲,从不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。尤其在高考前更是设法给孩子减压,“只要努力了,考什么学校都行。”其结果,孩子没有心理负担,轻装上阵,反而能发挥正常水平,考出好成绩。此外,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。为此,许多家长除了看看新闻联播外,很少看电视。这些学生从小到大,没有挨过父母的打骂。所谓“捧下出孝子”并非真理。
希望家长经常反省、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,从产生不良方式的原因入手,改进不足,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。并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,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,“对症下药”,及时解决。
教育孩子“先做人”
在采访60多名高考状元时, 王极盛教授曾向孩子们提出“父母最关心你们什么?”孩子们几乎众口一词:“父母教育我们做正直的人。”大连文科状元黄晓庆说,我在学习上失误父母从不责备,但在做人上出现错误,父母却决不含糊,管教极严。这些状元家长认为:“人做好,其他就好办。”“学习好只是一时的,而人做好却是终生的。”他们不但对子女做人教育严格要求,而且大都以身作则,身教胜于言教。浙江文科状元陈春仙说:“父母的人格力量感染了我。我的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,母亲没念过书,父母全都是农民,他们的勤劳善良教育了我。我想,我不能改变他们的过去,但我能用我的知识改变父母的将来。所以,我就憋着一股劲发奋学习。“甘肃文科状元张丽采一直佩服她的父亲。她父亲是一个大厂的人事干部,从不收受别人的馈赠。他还教育女儿也要做正直的人、无私的人。他总是对女儿说:”做人要有志气,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。“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。正直的家长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孩子,使孩子学习动力比较明确,学习后劲很足。
与孩子交朋友
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。但并不说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、最密切的人。要想与孩子保持“亲密“的关系,父母就要与孩子交朋友。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,与孩子平等相处,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;就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,尊重孩子,包括尊重他的情感、他的意愿、他的选择甚至他的隐私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会喜欢你、信任你,把你当作知心朋友,和你交流思想。而你的话也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,并与你产生共鸣。也只有这样,你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,从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,并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。
|
||
下一篇:给家长的五个建议 |